你一年要開多少會議呢
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「會議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社交、公關、政治、意見交流、訊息傳播及溝通的活動,由兩位或多位人士參與。會議是一種社會科學,也是一種人文藝術,成功與失敗,在於與會者及各方的誠意及能力。」
所以從小我們就從班會開始訓練起,學習如何開會,有什麼樣的流程、怎麼選舉...等,離開校園進入職場之後,各式各樣的會議幾乎每個月都要來一次的。
我最常開會的學生時期就是舉辦暑期營隊的那段期間吧,為了舉辦一個暑期營隊,從幹部會議到各分組的小組會議,一直到行前會和每天的檢討會,每一屆傳承下去的會議記錄用好幾個資料夾來保存,從那時候開始,對於會議的效率值有了非常大的學習。
簡單就下列幾點:
1.每一次會議的目的
2.與會者的角色和職責
3.決議
召開會議的目的
為什麼要特地花時間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呢?無非是要針對議題達成共識或者資訊交流,所以會議事前設定的目標就必須要很明確,每一個議程、每一個報告者就必須快速明確的提出報告或者是需求。
而常見的就是,為了達到每個月都要有一個例行性會議而開的會,然後把議程塞滿整個時間,就算有完成了一次會議記錄,當然這也是一個目的啦,只是耗費的時間跟成本就相對高了許多。
還記得第一次的營隊幹部會議,整整開了半天的時間,還有很多事情議而不決,浪費了很多時間,而且事情都沒有進展,從此後就要求會議中必須要有一個時間的場控,當某一個議題沒有結論,主席就要裁示負責人什麼時間要提出方案,給出一個方向,就馬上進入下一個議程,這樣更能有效率地進入下一個議案。
與會者的角色和職責
根據每次開會前設定的目的,邀請需要出席的相關人員,每個在場的人都有可以提出解決方案或者相關建議的人。常常看到有些會議中,出席的人很無聊的晾在那邊,反正沒有我的事,我也沒有要報告什麼內容,反正就是被要求列席,另外還有一個現象,就是會議邀請了長官特別多,cc一堆長官在裡面,其實也不知道要他們扮演什麼角色,出席致詞鼓勵嗎?還是要他們授權某些議案?又或許只是要讓他們知道我們有在開會?邀請人家出席然後不給予一些任務,不就是在浪費他的時間嗎。
決議
其實這呼應到會議前的目的跟準備,如果會議前設定好預計達成的目標或者方向,與會者事前就可以準備好相關的提案內容,會議中就能夠有效率的提出需要選擇的方案,增加決策者的選項,讓提案內容更快有決議產生,就更能夠讓執行的人員有所依據,也更有利後續作業的進行,最怕就是每次開會就是大家開始討論內容跟方案,那就跟會議前設定的目的有所差距了。
開一場有效率的會議是有爽感的
最近進行了幾個會議後的感想,在大公司的組織當中,需要牽涉的決策範圍太多,以及長官交辦佈達事項特別多,所以很多時候就是在聽政令宣導,以及批判你會議前的所作所為,淪為一個檢討會跟命令會。
當我跟另外一些專案團隊會議開會的過程中,因為我們有共同想要達到的目標,每次會議設定好人、事、時,需要大家一起決定的事情,每個人目前擁有的資源或者構想,省略掉很多批判的內容,很有效率的達成進度報告跟接下來要做的事情,通常在一個小時內就可以完成。
你說一個小時長度的會議時間,我達成過什麼樣的成果呢?
我們完成了一個創業競賽的內容,得到了佳作並且有上台報告的呈現;我們完成了一場區域層級的研討會;我們完成了一個募資的案子,並且開始執行相關業務內容。那種效率值實在非常的爽快。
留言
張貼留言